袭古创今
中国当代艺术传承创新系列纪录片
2022-02-23 11:07:40

童中焘 : 书里汲取营养 生活感悟妙处

中国画以笔墨为本 开笔墨生面


       中国文化崇尚生命、气象。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丰富的文化意蕴中,以传神、写意、取韵、有味为终始对象,写“心目界之所有”,形成艺术的独特光彩。艺术贵在异中求同,一个民族相对于另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人相对于他人如此。在当今开放、融合的时代,与“时”为消息,变而通之,取长补不足,而成其大异大同,才能保持自家的艺术特色。


013 《太和图》 52cm x 65cm 1993年.jpg 

《太和图》


       “我有禅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袁枚《读诗品·尚识》)。前人为我们留下许多好东西,对后人有用;然对于一己,“受用”才是真“有用”。作画无非性情,性情所至,写出自己的世界。性情关乎境界。境界有高低,惟有不断向上,才显人生本色。但作为画家,有性情还不够,还要有表现的能力,以成作品。中国画的表现,基于生活,妙在笔墨。在“技”的层面,“笔墨”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为用笔、用墨,一为表达意象的笔、墨的关系结合,就是结撰或结体的方式方法:有无、黑白、浓淡、干湿、详略、繁简、疏密、隐现、参差、错叠、断连、撞让、折搭、乘承、完破、聚散、虚虚实实,以达化境。中国画的技法,即笔墨技法;中国画的形式,即笔墨形式;中国画的表现,即笔墨表现。笔墨既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笔墨的审美高度,反映了中国人独特而高超的创造能力,体现着人性的自由和自觉。作为表现方式,“笔墨”兼本末,包内外,是“表里心物最凑泊的和谐,一种精神的具体化”;“画理之得失,只在笔墨之间焉”,不重视笔墨,中国画无以在世界之艺林中立“异”,而必致失势褪色,被矮化、边缘化、异化。


003 《深圳帝王》 57cm x 50cm 1982年.jpg

003 《深圳帝王》 57cm x 50cm 1982年


       对于艺术创造,笔墨没有程式,归根结底,它是属于个人的。有唐人的笔墨,有宋、元人的笔墨;有范宽、董源、二米、李唐的笔墨,有黄公望、倪云林的笔墨;有董其昌、石涛、王原祁的笔墨,有黄宾虹、李可染的笔墨。什么样的笔墨,见出什么样的意象;什么样的笔墨,具有什么样的意味,表现出什么样的气象。笔墨与意境,其实一回事。所谓“言之于物,融合不分。表言即是物,表即是里;舍言求物,物非故物”。(钱钟书《中国文学小史序论》)清刘熙载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艺概·文概》)。凡有造诣者,都以其能包、能扫,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自得”。


001 《南湖图》 108cm x 81cm 1964年.JPG 

《南湖图》


       “笔墨”是变化的、发展的。生活在变化,笔墨随之而变,虽然其中有不变者在。中西艺术的交流、比较,中国画笔墨不能固步自封,要在学习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吸收可吸收的外来的有益成分,有所开拓,以适应时势的需要。但一切吸收,都必须使之“中国化”,融化整合成为自己的东西。情景为世界艺术共有。笔墨则是文化,惟中国人智慧、高超之所独造。随着人的意向,笔墨必将不断充实、加深、扩大,而笔墨表现的独特境界,却不可能也不应为别的艺术形式所代替。它仍应是自立标准的、独立的美的样式,它立民族之异,也仍将标民族之新。这是独立的一元,成就高峰的一元。清王夫之说:“《易》云‘同归殊途,一致百虑’,是‘一以贯之’。”;若云“殊途同归,百虑一致,则是贯之以一也。”又说:“此中分别,一线千里!”(《读四书大全说》)世界艺术之林,“殊途同归,百虑一致”;中国画发展的前途,惟“同归殊途,一致百虑”,才不失为中正之道。


012 《清风千顷》 62cm x 53cm 1992年.jpg

012 《清风千顷》 62cm x 53cm 1992年


       清·布颜图说,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境能夺人,而笔能夺境;画无境界,不可以畅观者之怀;笔墨庸弱,则不足供高雅之赏鉴。山水以“笔境兼夺”为上。我追求“笔境兼夺”,而乏于才、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孔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惟不断努力,无愧于己而已。


(文/童中焘)


       作品欣赏:


014 《细雨润流光》 48cm x 54cm 1994年.jpg

014 《细雨润流光》 48cm x 54cm 1994年


015 《此地多烟霞》 63cm x 69cm 1995年.jpg

015 《此地多烟霞》 63cm x 69cm 1995年


016 《剪取秋光入画图》 44cm x 49cm 1996年.jpg

016 《剪取秋光入画图》 44cm x 49cm 1996年


017 《翠玲珑》 28cm x 33cm 1997年.jpg

017 《翠玲珑》 28cm x 33cm 1997年


018 《天目瑞雪》 96cm x 115cm 1998年.jpg

018 《天目瑞雪》 96cm x 115cm 1998年


019 《沙波新绿》 56cm x 96cm 2001年


019 《春山凝霭》 68 cm x 42cm 1999


022 《九华山居》 83cm x 47cm 2003年


024 《谷里风声总妙音》104cm x 129cm 2005年


025 《泰山图意》 104cm x 104cm 2006年


027 《石门湿翠》 140cm x 60cm 2012年


028 《星湖雨霁》 70cm x 140cm 2013年


030 《山水间》 34cm x 96cm 2015年


023 《庐山三叠泉》 136cm x 70cm 2004年

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袭古创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