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古创今
中国当代艺术传承创新系列纪录片
2021-05-13 09:45:35

刘洪彪 : 不满于现状 不墨守既成

字古式新与文心艺质

 

       摘要:中国书法历经三千多年的演进,已由古时以实用为主要功能转化为当代以审美为主要功能。前贤把字写绝了,但并未把事(式)做绝。当代书法若想有所作为,应在植根传统写出古韵的同时,与时俱进创出新式,此谓“字古式新”。要实现“字古式新”的理想,当代书法家必须进行“文心”与“艺质”的兼修共养。


       关键词:字古,式新,文心,艺质

 

       “字古式新”是我对当代书法发展的一个设虑,也是我个人的创作理念。什么是“字古式新”?为什么要“字古式新”?如何实现“字古式新”?以下是我的初步思考。


       一、字古


       之所以写字要“古”,是因为古人比今人写得好。无论是写字技巧、法度还是内涵、气韵,古人都高于今人,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如此持论,理由很多,主要有三:


3.jpeg


       古人的笔墨底功远胜于今人。因古今文人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方式的不同,造成思维、行为和书写方式的巨大差异。古代文人自发蒙始就用毛笔写字,这叫“幼功”“童子功”;他们一辈子不间断用毛笔写字,这叫“毕生穷修之功”。米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仅做功这一点,今人就难及古人十之一二,而能“幼功”“深功”如前贤者,时人几乎不复存在。


4.jpeg


       古代“慢”而“静”,现代“快”而“躁”。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清静,生活内容相对简素,生活节奏相对缓慢。古代没有电,便没有由电而衍生出的电器,交通不便,联络不便,少诱惑,少奔走,人不着急,心不浮躁。在简、静、慢的时空里,古代文人安常处顺、气静心沉,于是读书细致、思想深刻、书写从容。所有这些,都是乘飞机、高铁和用电脑、手机的高速度、快节奏当代人根本做不到的。


5.jpeg


       古代以字取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这几乎成为古代社会达成共识的判定一个人天资贫富、智商高低、用功勤懒、能力大小的重要依据,“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之谓似为一定之论。结字端匀、点画精致者被视为勤于用功、严守规范;字态欹侧、笔致灵逸者被看作心灵手巧、矜奇立异;体势开张、线条劲健者被判定心宽胆大、果敢潇洒;运笔轻缓、书风内敛者被估测性情温和、行事谨慎……在这种不成文的选人用人标准面前,古代文人、士人对书法的重视是出于内心、高度自觉的。而此种情状,早已不合时宜。


cb9374e3196d7f8c578872a84fbcbca.jpg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在“以字取人”的古代,文人、士人出于内心、高度自觉地重视书法,气静心沉地做着笔墨“幼功”和“毕生穷修之功”,接力创作出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及其纷繁流派和万千风格。以实用为首要功能的古代书法,盛世频仍,高峰林立,名家辈出,经典纷呈,不断登峰造极,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书写艺术发展到后世无法企及、难以超越的高度,其演化空间和发展前路已极其有限。书法走过三千多年辉煌历程后,其实用功能渐被硬笔、打字机、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所取代,书法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转而变作纯粹的审美。书法文化身份和社会功能的历史性巨变,必然带来书写动机、创作理念和呈现方式的诸多转变,这是当下书法从事者需要正视并适应的。


6.jpeg


       虽然书法的身份和功能有变,但数千年冶铸而成的国粹,其用毛笔写汉字的特性没变,国人历久成习的书法审美依赖和标准也不可能说变就变。因此,我把“字古”认定为当下书法发展和我个人书法创作的前提和要素。宋人周行己有一段话:“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这让我联想到时下,但凡一个展览,总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看上去很漂亮,找不出什么毛病,或似某古人,或似某时贤,唯独“无我”,遮住作者姓名则难知何人所为,被称之为“展览体”。其共同特点:面目雷同,形式相近,同胞共气,随波漂流。这就是典型的“学今人”而“取媚好”,是因“古人心法不传”才使得虽“规模形似”但“不足以得其妙”。


       二、式新


       今人字写不过古人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定书法发展就必定停滞甚至倒退。我提出“字古式新”的主张,是基于书法已从古时文人书斋走进当代艺术殿堂的现实,同时也是根据“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照样十分好看”的道理。我之所以心下确认今人字写不过古人,却依然十分乐观地瞻望书法艺术的发展美景,甚至有“草书盛世可望由今人创造”和“中华民族复兴之日,就是书法盛世再造之时”的推论,主要理由也有三点:


7.jpeg


       一个时代做一个时代的事。很多人总爱纵向比较古今书法的谁高谁低、孰优孰劣,我不以为然。我认为纵向比较不公平,古今没有可比性。商朝刻写甲骨文,周代盛行金文,秦代通用小篆,汉代普及隶书,南北朝大兴魏碑,唐代楷书至极则……每个时代做了本时代想做、能做、该做且做成了的事情,都为书法发展建立了独特的极功,怎么可以做谁高谁低、孰优孰劣之较比?所以,我在某次论坛中曾作比喻:如果将三千多年书法史比作一次延亘的奥运会,则秦代为篆书冠军,汉代为隶书冠军,唐代为楷书冠军,晋、唐、宋并列行草书冠军。当代尚未创造出什么字体,成为纯粹艺术的书法也才区区几十年,故任何一种书体也比不上这些“单项冠军”。但当代却做了一件历朝历代都没有做过的事:将书法史上出现的所有书体及其任一流派、风格悉数拿来,古为今用,作为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素材和格范,熔冶嫁接,百花齐放。所以我又说“当代书法是全能冠军”。


8.jpeg


       任何事物都不会以一个固定姿态永远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以汉字形态的演化为例:大篆为随形,小篆为长形,隶书为扁形,楷书为方形,行草书复归随形。汉字书法形态之多变,完全印证了事物发展的这一铁律。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其实也只说对一半。他没有想到后世毛笔写字成为一门纯艺术,书家不仅要在书斋坐着写小字,还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站着、蹲着、躬身写大字,甚至要边写边撤步倒行作巨幅,这个“千古不易”的用笔之法自然而然就改变了。端坐写小字所形成的“五指执笔法”“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等等代代相传的古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书法创作之需了。随着“小字小幅向大幅巨制转变、指腕运动向肩肘运动乃至全身运动转变、几案展读向厅堂挂览转变、功能性书写向艺术性创造转变、识文断字向抒情表意转变”,前贤书写成法也必定因之大变。


cd6a214313481e0164bcaa887df4f16.jpg

《积健为雄》


       古人把字写绝了,但并没有把事(式)做绝。历代流传至今的经典碑帖,是我们溯流追源、继承传统的瑰宝和依恃。但由于古代书法的社会功用所限,古人并无搞创作、办展览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实践,也鲜有写榜书、作巨幅的客观需要和创作经验。我们所临摹追鉴的前贤墨迹,多是信札、笔记、文稿、奏章、碑志、经书、账册、药方之类小字小幅。偶有摩崖石刻和匾额楹联,也多是在书斋伏案所为,由工匠放大镌勒而成。只是到了明代,才开始有写中堂、条幅挂墙悬观的风气。因此,古人书法更多的是彰显自然书写性和文人书卷气,而极少在章法形式、空间分割、色调材质、视觉效果诸方面着意考量。相反,当代书法多置于展览馆、公共空间和私宅民居供人欣赏,故书法家提笔作书即有创作意识,既要谋划纸内的黑白对比、疏密交互和字间的呼应关照、节奏变化,又要设想纸外的美饰与装置。所有这些都表明,古代文人因功深文望、心静思远,故“动墨横锦、摇笔散珠”,写字十分好看;当代书家则植根传统,取法多元,加之巧用工具材料和装饰美化,故“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作品同样十分好看。


9.jpeg


       纵览整个中国书法史,每一种书体都有其鼎盛时期和巅峰人物,今人若想在书法本体上超越前贤,一如要超越唐诗、宋词、元曲一样不大可能。但是,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可以韵不及晋、法不及唐、意不及宋、态不及元明清,甚至书写技巧只得古贤三五分,但当代书法拥有前代难以想象的诸多优势:不断发现的历代书法遗迹可资研究、借鉴,令当代书家眼界开阔、思绪云骞;进入艺术时代的书法,各种书体、不同流派既可同行并进,又能融合嫁接,演化空间巨大;现代科技为书法提供了学习、创作和呈现方式的无限可能;将书法同置于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视觉艺术的观照之中,引来前所未有的全民关注;有关书法的学术研究、教育培训、创作展示、社会应用和出版传媒等全面繁荣,使得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全盛时期……这些优势,足以弥补当代书家较之前人的种种短缺,并助推今人作出前人尚未想到或尚未实现的当代贡献。


10.jpeg


       以书法作品集中展示、征稿比赛评优授奖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当代书法,一要适衬艺术殿堂的宏敞荣辉;二要经受大展大赛的严苛评审;三因现代艺术、西方艺术和姊妹艺术的深度影响;四是一批有志于寻求当代书法独有形象与精神的书家苦心孤诣地摸索及其拥趸们、追随者的蜂拥效仿……便催生出令人目不暇接的作品样式。这些异于前代的书法表现新法,有的是对传统形式的拓绪;有的是对姊妹艺术的鉴采;有的是新型工具材料的发轫;有的是当代书家艺术新思维的创获……总之,“式”的多样与新异,已经成为当代书法的特有景象和绚丽风光。可以预想,后世看今人书法,将会获取“尚式”的突出印象,并以此区别于历代书法。今人在书法作品的内、外形式经营和美化方面,正创造着书史上的别样高峰,是这个时代书法的一大属性,是这个时代书法人的一大崇尚,是当代书法成为纯粹艺术的一大特征,当然也是当代书家对书法发展的独特贡献。


       三、文心


       字,写不过古人;式,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字古式新”作为当代书法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就有了理由,有了可能。怎样才能“字古”?如何获得“式新”?简而言之便是要具备“文心”,养出“艺质”。清人刘熙载《艺概》有一段话:“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笋气,皆士气之弃也。”书品雅俗、高下之评判,被刘熙载一语切中要害。所谓“士气”,并非“士兵之气”,而是“士人之气”。古代士人即指读书人,是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那么,“士气”亦即“文气”。古代士人政治上尊王,学术上循道,参与国家治理,创造先进文化,属中华文明的精英群体。遭“士气之弃”的诸多“书气”,在今天皆可归于平俗、庸俗、低俗、媚俗、恶俗之中,而这些程度不同的“俗”,归根结底就是缺文不雅。黄庭坚最是嫉俗,他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坦率地说,我也十分鄙夷俗人俗字,甚至有“俗是书者的癌症”之说。


11.jpeg


       我曾横向比较过中国十余个艺术大类——电影、电视、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杂技、民间文艺和书法。虽然各类艺术现在都有了高等学府和培训机构,在这些学府和机构中有过浸淫的艺者都可视之为读书人或曰文人,但从古至今,又有多少歌王、舞头、戏精、画师是读书人?尤其是捏泥人、扎风筝、剪纸、铁画等民间艺人,他们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技艺,多是受父辈和师傅口传手授而得。反观古今书法家,凡能留名传世者,非政治家、军事家即文学家、宗教领袖,上至皇帝,下至胥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读书人或曰文人。可以说,许多艺术门类的从事者,可以是文人也可以是非文人,唯独书法家,非文人则不可胜任!何故?还是黄庭坚说得好:“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他又以苏东坡书法为例,谓之“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不能及也。”


3.jpg

《道德经》选句


       在一次主题为“现状与理想”的书法学术论坛上,我曾将当下书法创作中的种种乱象和流弊,归结于普遍存在的“不谙文句、不解文意、不识文字、不具文心”的书写。通观当代书坛,凡不谙文句,看一字写一字、机械誊抄、拼凑成篇者;凡不解文意,无论文辞是喜是怒、孰哀孰乐,皆习惯性运笔结字者;凡不识文字,尤其作篆书、草书不懂篆法、草法,靠查字或想当然勉为其难者;凡不具文心,或写“龙”画龙头、写“虎”出虎尾,或照搬经典、摹拟时贤,或装神弄鬼、故作玄虚者……莫不因果于俗。因此,要成为书法家,首先要努力成为一个文人,具有文心。只有“胸中有道义”“广以圣哲之学”,才可能有“学问文章之气”通过笔墨“郁郁芊芊”生发出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亦如是。否则,纵然临钟繇《宣示表》一千遍、摹王羲之《兰亭序》几十年,虽“笔墨不减元常、逸少”,终究“只是俗人耳”。


       四、艺质


       字要古,就要植根传统,学习前人的文人表达。式要新,又要与时俱进,掌握当代的艺术表达。书法要走进美术馆,与绘画、雕塑、摄影相媲美,满足人们的多元审美需求和现代审美取向,就要求当代书法家不仅仅是文人,还应该是艺术家。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培养艺术创作思维,强化艺术创作意识,掌握艺术创作方法,提高艺术创作能力,亦即艺文兼修以具文心艺质。


13.jpg


       “艺质”,是我相对于“文心”,将艺术素质、艺术气质和艺术品质进行的缩写。我理解的“艺质”,就是一个人的艺术认识、感受、鉴赏和创作诸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艺质”的有无与高低,与先天、后天皆有关。有的人天生好嗓子、好乐感,是唱歌唱戏的苗子;有的人天生好形象、好身材,是做演员、当舞者的苗子;有的人天生敏感于形色、模仿能力强,是搞美术、搞书法的苗子……但“艺质”还具有可塑性,更有赖于后天培养,它是生活经历、社会实践、知识积累、科学训练和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看上去美置于真、善之后。其实,真、善即大美,真正的美是含真含善的。当代书坛的最大不足就是美育和“艺质”的缺失和薄弱。


20.png


       在当代书法家精英群体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那就是相当一部分书家来自于艺术院校,他们原本学美术、学影视、学戏曲、学设计、学建筑、学动漫,由于某种原因,转而倾心书法、钟情笔墨,并日进不衰、卓有成效。究其缘故,正是因为他们受到了良好的美育,系统地学习了关于平面、立体、空间三大领域的艺术造型基本知识,对书法艺术中诸如节奏、结构、组合、韵律、章法等要素了然于心。实际上,他们是在“艺质”的修炼和养成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故而比众多书法自学者方向更为明确,方法更为得当,收效更为迅速。我是众多书法自学者之一,只是我较早就思考过当代书家“文心艺质”双修并进的问题。早在2005年,我在一部十人书法联展的作品集中提炼过一则创作感言:“打开电视,浏览世界;翻阅典籍,涉猎百科;俯首书斋,思连古今;置身床榻,心游乾坤”。我就是用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试图弥补自己先天、后天都严重不足的美育短板,以增强“文心艺质”。


25.jpeg


       我坚信,“字古式新”是当代书法的发展途径,要实现“字古式新”,就必须兼具“文心艺质”。个体书家如此,整个书坛亦如此。

(文/刘洪彪

2021年5月8日于京北逆坂斋

艺术家简历:


       刘洪彪,字后夷,号逆坂斋,1954年生于江西萍乡。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一级美术师。


15.jpeg


18.2020年抗疫期间通临《中国篆书大字典》。2.jpeg


19.2020年抗疫期间通临《中国篆书大字典》。3.jpeg


17.jpeg


30.png



31.jpeg

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袭古创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