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古创今
中国当代艺术传承创新系列纪录片
2021-01-12 13:52:56

刘丽燕(弘流) : 纯净而本真 清新而秀颖

       浓情至深平如湖、大美至臻静无形,浓情无需多言,雅致不用雕琢。在笔者走访的众多艺术家中,刘丽燕是最别致的一位,她的艺术蝶变过程,可以用“绝处逢生,千回百转”来形容,她所演绎的艺术形式,如乡间旷野悄然滴落的清露,清新而秀颖,纯净而本真,似蓬勃绽放的花蕊,灵秀含蓄,真力弥满,让笔者肃然起敬、回味无穷。


3.jpg


       青年时期,刘丽燕在新疆某部接受严谨正统的训练,部队紧张刻苦的学习使她学会了多种本领,与多种技能相比,磨砺出坚忍不拔之志则更让刘丽燕终身受用。转业之后,刘丽燕从新疆到了北京,在繁华的大都市,她一刻也没有停留,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在单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很快就取得显著的成绩,甚至在国内业界也崭露头角,她曾在人民大会堂组织的文艺汇演,备受关注,反响热烈,直至今天,依然被同行屡屡借鉴,很多的演出海报中,总能找到刘丽燕当年创意的影子,堪称业界的标杆,然而,在顺水顺舟的事业中,她正欲大鹏展翅,高歌猛进之时,无情的病痛使她的人生几乎跌到了冰点,焦虑、压抑,甚至绝望,统统袭来,是就此沉沦?还是重整旗鼓?在煎熬中,她渡过一段艰难的抉择时期,显然,鼓足勇气挑战自我远比“放弃”,更加困难重重,可能是血脉中天生流淌的倔强基因,可能是被逼绝境的无奈之举,也可能一切兼而有之,刘丽燕依然坚决地选择了最难的一条“华山之路”,艰苦卓绝中,她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人生的涅槃重生。“此刻,阳光抚慰着心田,爱从心海中喷涌而出,那种对生命的眷恋,正扩散升腾……”。刘丽燕用诗词默默记录着自己的心境。


2.jpg


       如同战胜病魔,如同在人民大会堂等地组织文艺汇演至今无人超越的实例一样,要做,就做到最好,为了“文以载道”,为了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与孩子共同进步”,她毅然决然地拿笔调色、研墨理纸,陶醉在艺术天地中,躬耕不辍、废寝忘食。“学而知不足、教而知困”,在答疑解惑中、在追根溯源中,刘丽燕拜师访友,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于此同时,她纵览历代名家名作,批理点画之理,参悟词章之妙,从程邃、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的山水到陈淳、徐渭、八大、郑燮、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的花鸟,一山一水、一枝一叶,李丽燕一笔一划的细心临摹,手摩心追,“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心无旁骛地“只为那一片蓝天”,十几年来,古人前贤的笔墨技法,她“闭目如在眼前、放笔能在手底”,然而,艺术之道,师古不能拟古,入古不能离古,熟烂于心的传统技法只是艺术的基础,若想突破自我,实现新生,必须“笔墨当随时代”,刘丽燕深谙其道,为此,她注重写生,她留意观察身边之物,她以古人之法描绘居家养殖的 “爱心兰草”、“竹菊百合”,到新疆写生刻画“铁骨不朽的胡杨”,从“师古人”到“师造化”的转换期间,虽然有茫然、有困惑、有挣扎、有焦虑、有蜕变,但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终于在“沉迷”中,又一次逆袭,实现了自我蝶化,捕捉到属于自己人生的理想状态,可以说,刘丽燕沿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流正脉之道,不知疲倦地追逐着根植心田的夙愿,在雨露的滋润与风霜的洗濯中,培育了自己的根茎叶脉,收获一份别样的美丽。“老天给我第二次生命,并赐我绘画书法的本领,我时刻都有一种使命感,我希望用我的经历启迪迷茫的人们,让他们寻找本心,从而徜徉在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里……”,刘丽燕如是说。


微信图片_202101050925509.jpg


       “笔墨,从血液里流淌开来,生命情怀,融化在天地之间,凝聚成水,汇聚奔腾的大海……”刘丽燕是个严谨而细腻的艺术家,她长期坚持写日记,或诗词、或警句、或感悟、或心得,她统统记录在册,几十年如一日,记录喜怒哀乐、悲欢情愁,她畅游翱翔于诗词意境,她醉心驰骋于遐想悠远的世界,也正是在诗词的滋养中,使她的绘画总是洋溢着诗意空间,总是激荡着几多真情的韵律。纵观刘丽燕的绘画,诗意在绘画的笔触中流淌,色彩、墨韵与线条的生辉默默诠释着诗词的神游遐思,她笔下浩渺沙漠中笑傲戈壁的胡杨,或苍茫、或遒劲、或老辣;笔减气壮、景少意远的山水,或雄伟、或浑厚、或温润、或蕴藉;清新雅致的梅兰竹菊,俯仰生姿,风神俱动,或富贵、或典雅、或清新、或高洁,无不饱含浓烈的情感,无不从眼中之美到胸中之美再到笔底之美的过渡中,集中抒发质地洁美的心境。刘丽燕这些作品,既弥漫着恬淡的生活情趣,又充满浓郁的诗人情怀,这无不得益于她长期坚持写日记、写诗词,讲究诗画结合的结果,她通过对传统诗词的敏锐洞察,捕捉到游离于诗词与绘画的艺术胎息,以书画结合的方式抒情言志,在绘画的样式中寄托浓浓的诗意,让诗意通过绘画的形式打开一扇放飞梦想的窗口,让自己的思绪自由翱翔,诗词遐想与笔情墨趣互生奇妙,交相辉映。


 1_副本.jpg


       在刘丽燕种类众多的创作中,评论家对刘丽燕的山水、胡杨、花卉有着不同侧重的解读,然而,最让笔者感动的则是她独出机柕的小写意花卉,她笔下的小写意花卉,多取材窗前庭院的丛竹、梅菊,几上案头的水仙、幽兰,一花一叶,一枝一干,墨彩交融,枯湿结合,酣畅淋漓中尽显洒脱飘逸之姿,精工富丽中突显清新淡雅之貌,浓艳处不失典雅,繁密处绝不杂乱,恣肆中却彰显苍劲的笔法,生动自然而神形俱足,充分体现出写生魅力与造化之美的高度结晶,比如她笔下的《梅、兰、竹、菊》四条屏,造型生动,妙于裁剪,她以浓淡并举,苍润相映笔法打破空间的局限,以秀润与老辣互生,写枝干,浓墨与淡墨融合,渲染叶脉,淡彩与重彩交替,点缀花瓣、花蕊,折枝取势,信手拈来,用笔灵动自如且妙趣横生,诗词的意境与笔情墨趣相得益彰,朴素优雅的画面中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富贵之气,借此表达阔达卓远的美好憧憬,暗喻卓然自立的人格精神。这些司空见惯的身边之物,一经刘丽燕之笔,在提纯舍取与高明技法的塑造中,花卉形态呼之欲出,动势鲜明生动,枝叶似若含情,花蕊犹如含笑,仿佛蓦然激发观者潜意识中的情感与哲思,唤起观者内心深处对美感久违的向往之情,迅速让观者的审美本能与视觉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人流连,让人回味,从而拉近观者与刘丽燕之间的距离。


微信图片_202101050925506.jpg


       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在刘丽燕众多的绘画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她笔下的兰草了,她笔下的兰草,堪称一绝。刘丽燕爱兰草,她种植了很多兰草,花叶、花瓣、花蕊,朝时奔放,午时妩媚,暮时含羞,刘丽燕或目识心记、或对物描绘,一片花瓣、一根兰叶,一点花蕊,她不厌其烦地锤炼,她反反复复地塑造,融合主观情感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在一叶一花总关情的演绎中,她以女人的细腻为兰草写生,也为兰草写神,她用情很浓,用功很勤。观刘丽燕笔下的兰草,行笔,遒挺劲拔,洗练简洁,用墨轻松自然,韵味横生,敷色淡雅和谐,清新明快,有时,寥寥几笔,摇曳俯仰的兰叶便姿态飘逸,形式优美;有时,雄奇恣肆的书法用笔写兰草奇趣,便妙趣横生,气韵生动;有时,明丽端庄的色彩点缀花蕊、花瓣,便彰显清新雅致、意蕴隽永的气息,花瓣、花蕊中似若浮动着幽幽暗香,沁人心脾、怡人心智。她画室厚厚的、一摞摞的各具形态的水墨兰草,入古法而突破成规,形成自己独有的兰草形式,既有别于古人,又有别于今人。


微信图片_202101050925504.jpg

 

       人生如画,画如人生,从青年时期在部队接受严格的训练到转业后从事编导、策划,从病魔袭击的人生谷底到克服困难战胜病魔后,铅华洗尽的坦然,从重塑人生起点的艰难到陶醉在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里,拥有净去俗尘的恬静,不同阶段的迂回和蜕变,有山重水复的困惑和迷茫,也有柳暗花明的喜悦和舒畅,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刘丽燕始终心怀虔诚和感恩之心,拥抱生活、向往美好,她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诠释出一部阳光励志的巨著,她用她独有的生活感悟、艺术真谛演绎别样形态的人生历程,如今,驻守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追求崇高,躬耕经典,她心绪平静,她信心满满,她踏实而坚定。

 

(文/桑干)

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袭古创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