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古创今
中国当代艺术传承创新系列纪录片
2019-11-21 10:37:03

韩天衡 : 刀笔关照时代 作品应有担当

承宋元古意  写时代华章

                —— 韩天衡先生的艺术世界


       韩天衡先生与我已经有三十多年的交情。1993年,我与天津三位老师共同去上海美术馆搞展览,曾邀请韩老师岀席开幕式,也就是那次机会,我认识了韩先生。韩先生是前辈,对于我这个晚辈倍加抬爱!我也为认识韩先生感到荣幸!从此我们成为了忘年交。2007年夏天,我在上海搞个展,又携夫人去拜访先生,又得到了先生的鼎力支持!不仅仅岀席了开幕式,还盛情招待我们。后来,我只要来上海去看望先生,先生都会以好友相待。2018年我携夫人刘凤萍去看望韩先生,并参观了韩天衡美术馆,了解到先生向国家捐赠了1136件艺术品,让我再次领略到了天衡先生化私为公的大爱情怀,卓尔不群的风范。这次应韩天衡先生之托,来为他写画册的序,实在让我诚惶诚恐,我不懂篆刻,怎敢为先生写序呀?在韩先生一再敦促下,我不得不斗胆操笔,把自己对先生的粗浅感知和认识写出来,权且为序吧。


微信图片_20191116174348.png


       韩天衡先生的书画、篆刻,于海内外,有着众多的知音和广泛的影响力。


       2016年,韩天衡先生荣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第五届兰亭奖,颁奖词说道:韩天衡先生多闻博涉,精研睿思,勤于探索,著述等身,填补了许多印学领域内的空白。在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及研究的半个多世纪里,他刻苦磨砺,铁笔纵横,引领时风;坚持义务教育,课徒授艺,培养书坛后劲;热心公益,慷慨捐赠,泽被世人。对于推动当代书法复兴,促进艺术传承与创新,贡献巨大。”由此来看,韩天衡先生以书法金石家的身份来研究、创作绘画,其眼光、其视角、其手段必然会区别、高于一般。诚如,多年前,中国美协的刊物曾有介绍他绘画的专题,称他是“清奇、洁莹、恣肆的大家”,一言中的,实至名归。


2016草篆毛泽东《十六字令》131-65cm.jpg


       韩天衡先生的书法,篆、隶、楷、行、草诸体通擅。无论是盈尺册页、四尺斗方、八尺整张,还是丈二巨制,皆能拿捏自如,神完气足。在创作中,他有意强化了用笔提按的律动,使线条跌宕起伏,奔腾激越,起承转合,顺乎自然。这流淌于字里行间的律动,使作品在完整性中有了一种与生俱有的堂皇、厚重和灵动。比如,他那凝练浑厚、纵横跌宕的行草书,笔致气势充沛,巧妙地展示了他对线条的感悟、把握和自由调遣的能力,遒劲的笔墨间流露着篆籀高古的气息。如他的《涛声》、《中兴》、《鹏飞》等榜书巨制,每幅高度都在五米上下,雄浑飞动的线条,既有横扫千军的壮阔,又有举重若轻的淡定,那是多么宏大的气概呀!又如,他那极具审美价值的篆书,思接远古文化正脉,悟其深邃的内涵,在现代创新思想的精辟诠释下,古老的篆书又一次激发出了全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这新趣叠出的“韩氏草篆”,为他在篆刻上开宗立派奠定了强实的基础。这也让人们充分感受到,韩天衡先生传统万岁,创新是万岁加一岁”辩证哲学思维与艺术创作灵活运用的睿智。


微信图片_20191119185122.jpg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韩天衡先生的篆刻就得到师辈的首肯,沙孟海先生称赞其“为现代印学开辟一新境界”,其风格多样的作品和丰厚的印学理论著作,使他成为引领印坛的一面旗帜。



       韩天衡先生的篆刻,堂皇大气,变幻莫明,拙中藏巧,动中寓静,自然含蓄,充分体现了雄、变、韵的情致。在表现手法上,同样受到了书法和绘画的影响,印面结字充满画意,线条格外灵动、飘逸。我尤其欣赏他最擅长的鸟虫篆印,没有了一般篆法绸缪重叠的繁复,章法填实盈满的沉闷,而是以简约灵动为手段,化繁为简,由此拓展了结字空间的疏密对比,既保留了鸟虫篆的审美特征,又将鸟虫篆印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另外,他创作的许多生肖印,从中可品味岀汉画像砖、民间剪纸、壁画、图腾、神禽、年画等意韵,其线条简练概括、夸张诙谐,印取百代,万法万一,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微信图片_20191119185101.jpg

       有了对书法、篆刻的深刻理解和滋养,以及超越常人的学养和手段,使天衡先生的绘画便有了清奇、洁莹、恣肆的风神。在我看来,这清奇是他发自内心的一种沉静诗意情怀的表达;这洁莹是他对个性审美的融洽和不懈追求;这“恣肆”是他天生的一腔豪情和性格的真实写照,鲜明的个性和风格多样,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空间,成为当代海派艺术的优秀代表。


微信图片_20191119185118.jpg


       韩天衡先生绘画从本质上来讲,走的是传统文人写意画一路,但在传统面前,他始终保持着特有的理性和智慧,将对传统的理解和感悟,融入了现代绘画精神。故而,他的绘画从工稳秀逸的小写意,到氤氲水墨、奔放恣肆的大写意,紧紧地抓住写意的书法笔墨和抒写意趣,其用笔在意于“写”,一笔入纸,入木三分,一点一线在张力中透射出一种毫不含糊的磊落,抓人心魄。


       韩先生笔下的荷花、翠竹、兰花、葡萄、古梅、鸟、红鱼、苍松、杨柳……都是从古至今画家们乐此不疲、经久不衰的题材。他认为,这些题材至所以能传承不息,这不仅是单纯的笔墨传承和诗意阐释,而是画家对艺术本体的理解,更是歌颂宇宙生命,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永恒精神主题。因此,他用独特的笔墨语言和自塑物象赋予了强烈自成的个性风貌,一如他所崇尚的“诗心文胆”。“以小寓大,以小胜大”是天衡先生,在创作上善于运用的表现手法。他往往先对表现物象进行大胆取舍,在概括中生发,又抓住一个局部生动的瞬间,加以深入刻画和放大,充分表达岀主题深邃幽远的意境。通过画面为观者呈现出一个更加广袤的时光空间,获得真切的诗意感受和丰富的联想。如他画的竹子,无论是淋漓的水墨,或是钩勒,其遒劲的线条,准确钩写出竹竿、竹叶,叶与叶、竿与枝、枝与叶的之间自然穿插、前后空间关系,笔致的虚实、提按、轻重,交待得十分到位,仿佛能听到竹叶在风中摇曳的沙沙声,显现岀他娴熟的造型能力和书法功底。


1999年春风杨柳千万条134-70cm.jpg


       从诸多作品可以看出,天衡先生是水墨和重彩运用的高手,或是水墨挥写出清朗雅逸的宋风、元韵诗境,或是浓墨重彩抒发当代的审美和情致,传统与现代,信手拈来,出神入化,精彩纷呈。如他的荷花,无论是泼墨,还是泼彩,纵肆旷达的笔致,于墨色渗化之中,既有整体而简约的概括,似乎是一笔带过的率意,在交叠重合中,似叶非叶,模糊中的分明,迷离中的清晰,一派元气苍茫、灵透、浑厚气象。于局部又有似乎不经意的精心刻画,使画面洋溢着浓淡枯润、疏密开合、轻重长短的节奏变化。荷花的花瓣用细笔钩岀,朱红的金线,与叶上的宝蓝和汁绿,使墨与色交融,色与墨交相辉映,丰富多采,从骨子透射岀文人画特有的雅致和幽远气息。水墨透明而不失厚度,色彩靓丽而不失沉稳,抒写出吞吐大荒的豪迈胸襟。


2006年翠色寒声图107-70cm.jpg


       在韩天衡先生的画中,常会出现几只独立特行的“韩鸟”,这只呈三角形的鸟,是他“取百家法、立一家式”,他自称是读过几年书的、会思想的鸟。这是他胸中的块垒,一个去古无二的突出的艺术符号。


       韩天衡先生是一位注重融会贯通的智者,他4岁学书法,6岁学刻印,十几岁时学写诗文,35岁学画。他把艺术各个门类视为一个马蜂窝,他得益于大小就浸润在众多书画大家之中,每日耳濡目染,滋养了他的艺术脑海。这也是其他青年画家所不能比拟的特殊条件。在七十多年的学艺岁月里,他始终以老学生自居,读书问学,刻苦钻研,甘于寂寞,羽毛自爱。且一直力至于将收藏鉴赏、美术理论、教育等等相关知识的“蜂穴薄壁”一一打通,在求索中左右逢源,成就了他着高标自立的理想追求。


       2019年,时值韩天衡先生80寿诞,他的《不逾矩不——韩天衡书画印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隆重推出。天衡先生凝聚了一生沧桑的海派艺术,成为金秋京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祝韩天衡先生宝刀不老,笔歌墨舞,艺术长青!

 

(文/何家英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袭古创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