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古创今
中国当代艺术传承创新系列纪录片
2019-06-12 16:08:47

肖文飞 : 笔毫之轻 生命之重


文人书法——渐行渐远的背影:从赵冷月的衰年变法说起

                        

        以衰年变法以及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赵冷月足以成为这个时代的大家。关于他的衰年变法、他的审美取向及书法实践,当代已经有不少的文章论述,再此不复赘述。


        把赵冷月的书法置于书法史这个大背景下来进行考察,或许更能凸显其价值与意义。


IMG_8857.jpg


       自魏晋始,书法的审美意识开始自觉,以“二王”为代表的名家书法成为了书法史的主线索,这种现象直至清中期碑学兴起,书法史的另一线索——非名家书法浮出水面之前,一直没有改变。名家书法以当时的社会精英阶层——文人士大夫为代表,因这一群体的特殊身份,书法在传统社会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事实上,绘画与篆刻地位的提高也是缘于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文人士大夫占据了当时文化与艺术领域的绝对话语权,一呼而应者云集,他们所倡导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与艺术的最高审美理想。名家书法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是士夫气,也即文气与书卷气,这样一种气质因他们的身份,不用强化就能自然地被赋予,即使是到了清中期,非名家书法纳入到书法传统,成为取法的对象,文人士大夫也能把它们规整雅化,赋予文人的品格,清中期后,取法碑学的大家诸如伊秉绶、赵之谦、沈曾植等,莫不如此。


       但是,随着传统社会的瓦解,官员遴选制度的变化,代表传统社会精英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消失了,社会精英转而为技术官僚阶层,白谦慎曾在一次讲座中论及到社会精英阶层的变化对书法的影响,他的结论是,在当代社会,社会精英集体性地退出了书法领域,这一空白由社会大众来填充。

3 篆书 曹操《观沧海》 370cmcm×144cm  2017  纸本.jpg

       书法参与者群体的变化对书法品格的影响巨大,导致了文人士夫气这一最重要的品格在书法中的逐渐缺失。传统社会虽然土崩瓦解,但因为社会发展的惯性,书法中的文人品格在民国时期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即使是谢无量、徐生翁等,虽然被目为“孩儿体”,我们仍旧能够品读到浓厚的书卷气。但随着时代的渐行渐远,这一品质就变得弥足珍贵了。


       我们这个时代,以“二王”一系名家书法为旨归的帖学,其高度仍然无法超越当时海派书法的代表人物沈尹默和白蕉,但二者与书法史上的帖学大家相比,书法中的文人品格已然落了下风,而之后的和赵冷月一起被誉为“海上三老”的胡问遂、任政,继海上帖学之余绪,与沈、白相比,已经有不小的差距,更遑论与历史上的帖学大家相抗衡。

4 行草  苏轼《醉翁操》  233cm×53cm×2  2017  纸本.jpg

       这已经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的问题。时代的变化,书法传统生存环境的丧失,使得文人士大夫建立起来的书法审美理想成为当代书法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在当代社会,对于整体来说,这已经成为一种奢望。当代也有人倡导个人写古体诗词入书法,但是,不可否认,诗的高峰在唐,词的高峰在宋,当代所写的对大多数来说,只不过打油体而已。强调书法的文人化,但无论如何努力,王羲之、苏轼都是当代难以企及的高峰。在文人修养方面,当代或许有人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它们缺乏书法的基本功修养,而对于大多数书法人来说,却又缺乏传统文人的境界,这也就是在当代,为什么经常有“最后的文人书法”、“最后的文人画”的喟叹。


        传统文人士大夫所建立起来的书法审美理想在当代已经成为落日的余晖,只能遥望而无法企及,我们可以努力,但我们只能达到山腰而绝对无法达到山顶。缺少了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人修养与情怀,所谓的“文人书法”,在文人表面化的躯壳下,是难以掩盖的空洞与苍白。“装”还是“不装”,这是当代书法人的面临一个重大问题,这种“文人书法”的僵尸在当代不在少数,文人书法只是成为装点门面的幌子而已。而作为赵冷月,他是处在十字路口,最早面临这一问题的一代书法人。

9 行草  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180cm×48cm  2017  纸本.jpg

       或许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察名家书法和非名家书法。


        日本学者伊福部隆彦在《书法与现代思潮》中提出了人格表现的书法和人性表现的书法:人格表现的书法是文人士大夫成就人格的修行方式,它以强大的文化和伦理道德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共同标准与规范,以此确立审美理想;而书法作为人性表现,虽然也受文化、伦理道德的影响,但它所考虑的是比文化道德的自我修养更早的、更为根本的东西,是其本来的、天然的自我人性。前者依附于强大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等以求得认同感并从中寻求庇护,以得到心灵的慰藉与平和;后者注重个体生命的体验和真性真情的抒发,强调内心情感的释放和宣泄。

19 行书  《冬心画竹题记》二则   69cm×35cm   2018  纸本.jpg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做这样一个对应,名家书法对应人格表现的书法,非名家书法对应人性表现的书法。


IMG_8855_.jpg


       事实上,人格表现和人性表现一直就并存于一件书法作品中,我们无法把二者完全单独地从中抽出来,我们所说人格表现的书法,是指它偏重于人格表现,同样,我们说人性表现的书法,也是指它偏重于人性表现,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无法完全割裂开来。我们能列举的一些经典如《兰亭序》《祭侄稿》《寒食诗》,就是人格表现和人性表现完美结合的典范。

22 行书   “晴空一鹤”横批  17cm×69cm   2018  纸本.jpg

       对非名家书法的借鉴在当代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原因。名家书法或者说偏向于人格表现的书法,它的进入需要一定的门槛,对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生存的环境,迈入这样的一个门槛并非难事。而到了当代,传统书法生存的环境已经被破坏,人们进入这个门槛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名家书法或即说偏重人格表现的书法,需要耗尽一生,不断学习与修炼,储备起哲学的、文学的、伦理道德的等综合素养,确立起一种人格高度,去接近文人士大夫在书法上建立起来的最高审美理想,名家书法代表的是一种人格的高度,这样的一种人格高度与审美理想,对于当代绝大多数书法人来说,已经遥不可及,除了顶礼膜拜,就只有望洋兴叹。而非名家书法,或者说偏向于人性表现的书法,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的深度与广度,它不会设定一个既定的目标,不会去顾及承载哲学的、文学的、伦理道德的等方面的功用,诸如秦砖汉瓦、刑徒砖、造像题记、写经等等,那些普通先民的自由书写,在空间处理上急中生智的智慧,生动鲜活,更多地展现出一种本真的生命状态以及质朴自然的人性之美,这种人性之美在已经无法建立起传统文人士大夫人格高度的今天,更显得亲切而乐于被接受。

11 行书  “岩下林间” 对联  347cm×53cm×2   2017  纸本.jpg

        由此我们来考察赵冷月的书法,其书法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便凸显出来了。作为“海上三老”,他与胡问遂、任政,承继沈尹默、白蕉海派帖学之余绪,但到了晚年,他毅然决然,衰年变法,摆脱徒具躯壳的文人身份,而放低姿态,取法非名家书法,呈现出真实的生命状态,表现出天真烂漫的人性之美。这不是自我放逐,自甘堕落,而是基于当代书法大环境下,一种或者说无奈,或者说明智的选择。放下所谓的文人高贵的身份,对于传统文人士大夫所建立起来的审美理想和人格高度,只去达到自身目前力所能及的高度,而不当做一种追求的终极目标,当卸下这份沉重,而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对非名家书法的探索与借鉴上,我想,这种对自我身份的客观判断与定位一定非常痛苦,但在痛苦之后,赵冷月一定获得了如释重负的大解放,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非名家书法的广阔资源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艺术史上,对世俗的取法借鉴并不是孤例,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宗教绘画也日趋世俗化,从神性走向人性;齐白石以最世俗的题材入画,日常生活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笔下无不散发出迷人的人性光辉,虽不属于文人画范畴,但却达到了文人画不曾达到的另一种高度。

18 行书  “清露明月”对联  160cm×28cm×2   2018  纸本.jpg

        对非名家书法的借鉴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以王镛、何应辉、沃兴华,还有英年早逝的乐心龙诸先生为代表,这种探索与开拓成就斐然,在文人士大夫书法之外另辟蹊径,呈现出书法的另外一种美,拓宽了书法的审美新境界。书法史的书写是残酷的,它只会记录下最具时代特征的书法,文人书法的式微是书法自身演变进程的一种必然趋势。从偏重人格表现,进而转变为人性表现,这是书法一次成功的现代转型,而这种转型就发轫于赵冷月,从这种角度出发,我们说赵冷月是书法现代转型的开创者也不为过,这就是赵冷月在书法史的价值与意义。

13 草书  李白诗(云卧三十年)  27cm×184cm   2018  纸本.jpg

       当然,我们在书法中提倡人性的表现与张扬,并不是要放弃对人格精神的坚守。作为人格表现的书法,它表现出人在文化精神领域所达到的高度;而作为人性表现的书法,它表现的是这个时代在人性探索方面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没有人格高度,所洞察和表现的人性也必定是空洞和肤浅的,没有人格的高度,就不能有人性的深度。书法的人性张扬,表现的是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不是人性中的狂、恶、俗,它有一个底限,需要一种人格精神力量来加以约束,这又是当代书法必须警醒的另一面。


                                 (文/肖文飞 2015年6月匆匆于望京)

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袭古创今